恶心(nausea)是一种可以引起呕吐冲动的胃内不适感,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但也可单独出现,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感,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
恶心,病名。一作恶心。胃气上逆,泛恶欲吐之证。《诸病源候论》 卷二十一:“恶心者,由心下有停水积饮所为也。”“水饮之气不散,上乘于心,复遇冷气所加之,故令火气不宣,则心里澹澹然,欲吐,名为恶心也。”《罗氏会约医镜》 卷八:“恶心者,胃口作逆,兀兀欲吐欲呕之状,或又不能呕吐,觉难刻过,此曰恶心,而实胃口之病也。其症之因,则有寒,有食,有痰,有宿水,有火邪,有秽气所触,有阴湿伤胃,或伤寒疟痢诸邪之在胃口者,皆能致之。”宜辨明虚实。 实邪恶心,来速去亦速,邪去则止。虚邪恶心,必待胃气来复方愈。其治脾胃不和者,宜和胃理气,用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胃有寒邪者,宜温中,有理中汤;胃中热者,宜清火,用二陈汤加芩、连,或左金丸等;感受暑热或火盛烦躁恶心者,用竹叶石膏汤;胃有痰湿者,宜燥湿化痰,用二陈汤、平胃散;胃有食滞者,宜消导,用保和丸;脾胃虚弱者,宜健脾和胃,用香砂六君汤;脾肾虚寒者,宜温补脾肾,用理阴煎、温胃饮等。
疾病原因
1、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肝炎
2.内脏疼痛性疾病:急性肠梗阻、胰腺炎、胆囊炎、腹膜炎
3.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炎、脑膜炎、高血压脑病
4.药物引起:化疗药物、洋地黄类药物、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
5.晕动症:晕车晕船的人发作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6.神经性呕吐:有些人从儿童期或学生时代就开始发病,可有家庭史,女性多见 其他:急性青光眼、美尼尔氏症,妊娠呕吐、消化不良等。
临床表现
急性胃肠炎 起病急骤,常在食后2-24小时内发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与腹泻常同时存在或单独出现。呕吐物多为胃内发酵食物或残渣,腹泻每日数次或十余次,呈糊状或水样。病前有进食生冷、腐败、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史。 慢性胃炎 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上腹部饱胀、烧灼、钝痛 、疼痛无节律性,无饥饿痛与进餐后缓解的特点。常因刺激性食物或过冷过热而加重。
消化性溃疡病 起病多缓慢,病程长达数年或数十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流诞,上腹部疼痛,呈周期性发作,持续几天或几周,继而缓解,疼痛有与饮食有关的节律性,进食或内服碱性药物多可使疼痛缓解。
胃下垂 厌食、恶心、呕吐、嗳气、上腹不适、隐痛、易饱胀、便秘等。平卧减轻,餐后久站、劳累后加重。多见于瘦长型女性。
细菌性痢疾 起病急,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恶心、呕吐、伴有全身不适、酸痛,同时或数小时后出现腹痛及腹泻,稀便继之脓血便,量少,里急后重。重者排血水便、脱水、甚至发生休克。
急性病毒性肝炎 恶心、呕吐、厌油、纳差、周身乏力、腹胀、腹泻,肝区疼痛。黄疸型发病急。有畏寒、发热,无黄疸型起病稍缓,大多不发热,似感冒样。
肝硬化 起病缓慢,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易疲乏、体重减轻,面容消瘦、面色晦暗、面颊部小血管扩张,蜘蛛痔或肝掌,可有鼻衄、齿龈出血、贫血及皮下瘀斑。
高血压病 恶心呕吐同时有头晕、头痛、头胀、耳鸣、眼花、失眠和领项极紧。重时可有心悸、多汗、口干、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手足震颤等表现,甚者见烦躁、抽搐、昏迷。
心力衰竭(右心衰竭)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尿少、夜尿多、失眠、嗜睡,水肿,紫绀。可有倦怠、乏力、心悸等表现。
慢性肾功能衰竭 恶心、呕吐、厌食,精神萎靡不振、疲乏、头晕、记忆力减退、淡漠、迟钝、嗜睡、昏迷,严重贫血是非常突出的症状,晚期可有出血倾向,鼻衄、齿龈出血和瘀斑甚为多见,还可发生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颅内出血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早期仅多尿、口渴、多饮、疲倦等表现,加重时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极度口渴、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后期严重脱水,尿量减少和尿闭,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四肢厥冷。最终昏迷。 呕吐多为顽固性呕吐,食后即吐,吐前无恶心,吐时并无困难,同时伴有头痛、嗳气、呃逆、呼吸困难、皮肤发冷等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起病急,症状呈发作性,常有强烈的暗示性、高度情感性、自我中心倾问及丰富幻想性。
癫痫 呕吐突然发作,发作时伴有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出汗、体温改变、腹痛、心悸、呼吸急促、嗜睡、精神障碍、发作时突然开始,骤然终止,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十分钟,不超过24小时。发病年龄多在儿童期或青春期。
偏头痛 周期性发作的半侧头痛、恶心、呕吐、每次发作的性质相似,持续数小时至1~2天,间隔数天或数月不等,多在青春期前后起病,女性多见,病程经历多年,常在疲劳、紧张、情绪激动、睡眼欠佳、月经期、特定季节发病,可有家族史。
中暑 在高温、热辐射或强烈日光的环境条件下,起病急骤,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昏、口渴、胸闷、心悸、多汗、四肢无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脉搏与呼吸加快等。
美尼尔尼综合征 突发旋转性眩晕、恶心、呕吐、神志清、发作时病人闭目不敢睁眼,可有先兆耳鸣、波动性耳聋,发作后症状消失。
阑尾炎 早期有脐周或中上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一般只有低热无寒颤。
妊娠呕吐 本来健康的已婚生育妇女,忽于清晨起床后呕吐,连续多天,常有困倦思睡、嗜食酸味的食品。可见于妊娠第二周,多发生于妊娠期5?6周左右,一般持续数周而消失。
小儿腹泻 小儿呕吐及溢乳、腹泻,腹泻每天数次至数十余次,粪便呈蛋花汤样,可混有白色乳块,轻微腹胀,排便前哭闹、肠鸣增加、烦躁、发热等。
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上腹或下季肋部隐痛、胀痛、绞痛或右肩背、腰背部不适、伴上腹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呃逆、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进食油性食物后症状多加重。可反复发作,间歇期可无症状。可有胆绞痛及急性胆囊炎发作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危象) 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腹泻、体温升高、脉率增快、心律紊乱、心悸、多汗、气短、严重乏力、烦躁甚谵妄、失水、昏迷。有甲亢病史。
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呕吐、发热,上腹痛,常于饱餐或饮酒后发病。多为持续性,少数呈束带状并向腰背部放射,仰卧时加重。
感冒(流行性感冒) 起病急,有高热、畏寒、全身酸痛、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多发生于流行季节。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起病缓慢,有慢性支气管炎等原发病史。明显紫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水肿。缺氧严重时可见烦躁不安、抽搐昏迷。可有倦怠、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表现。
颈椎骨质增生 颈、肩部疼痛,手臂部麻木、可有恶心、呕吐,并有与颈部活动有关的头痛、眩晕,全身发麻、双下肢无力,多发生于40岁以上。
冠心病(心肌梗塞) 胸骨后或心前区突发剧痛,与呼吸运动无关,向左肩臂或咽喉等处放射,疼痛持续半小时以上,经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