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constipation)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指多种原因造成的大便次数减少和粪便干燥难解。
便秘是指排便不顺利的状态,包括粪便干燥排出不畅和粪便不干亦难排出两种情况。一般每周排便少于2—3次(所进食物的残渣在48小时内未能排出)即可称为便秘。 正常人的排便习惯差别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1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之一。在过去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在许多医学书籍中,仅作为一种内脏的症状加以介绍,而在治疗方面,只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疗效不佳。 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便秘的医学概念和诊治水平已发生重大突破。目前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少部分患者便秘是由肠道及全身性疾病引起,属器质性便秘,大多数便秘患者届单纯性(功能性)便秘,即由于排便反射失常或阻塞引起的直肠性便秘以及结肠蠕动缓慢引起的结肠性便秘。近年来,功能性便秘已经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出现。对这类便秘的研究和医疗实践进展较快,从而大大促进了便秘治疗力法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
便秘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按粪块积留的部位可分为结肠和直肠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常由肛门疾病如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直肠疾病如炎症、溃疡、梗阻、憩室及各种炎症引起。功能性便秘多由于进食过于精细,不良排便习惯,滥用强泻药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所致。
症状
1.便秘的发病情况及其与肛肠疾病的关系
便秘是常见性多发病症。国内发病率尚无确切数字,但据报道,天津地区便秘发病率为4.43%,与日本报道的发病率4%相近,上海报道老年人便秘占35.8%。在美国,每年住院病人中有92万人患有便秘,其中1%死于便秘或便秘相夫疾病。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便秘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患者对便秘的诊治要求日趋迫切,便秘的门诊量在显著增加。因为人们目前更清楚地认识到便秘可造成肌体局部的危害,直接引发肛肠疾病。例如,便秘患者因粪便干、硬,排便时引起肛管裂伤疼痛,可发生肛裂,进而引起肛窦炎、肛乳头肥大、哨兵痔、肛周脓肿、肛瘘;粪便干硬还会引起痔出血,常呈喷射状出血,可迅速出现失血性贫血等全身症状;便秘患者排便困难不得不久蹲强挤,久之发生脱肛、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等病变,这些病变又是加重便秘的因素,形成恶性循环,终致所谓“习惯性便秘”或“顽固性使秘”;便秘使直肠内压力增高,久之会导致上腹部饱胀、恶心、反胃、腹部不适及下腹疼痛等;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局部可发生炎症,有下坠感和排便不尽感。
2.症状与体征
1.1 便秘伴剧烈腹痛、腹胀及呕吐等症状,常提示为急性便秘,应考虑有肠梗阻的可能。肠梗阻时,腹部听诊多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或闻及呈高调的金属音,至晚期可发生肠麻痹。 1.2 便秘伴腹部包块,可能为结肠肿瘤、腹腔内肿瘤压迫结肠、肠结核、克罗恩病(Crohn病)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左下腹扪及活动度较大的索条状或腊肠状肠管时,应疑及是乙状结肠痉挛。 1.3 便秘与腹泻交替,并有脐周或中、下腹部隐痛时,多提示为肠结核或腹腔内结核、克罗恩病、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变。 1.4 下腹部或直肠、肛门内胀痛不适,用力解出坚硬而粗大的粪团后胀痛减轻,多提示为直肠性便秘(排便刺激减弱);左下腹隐痛不适,解出呈栗子状的坚硬粪团后,隐痛缓解,多提示结肠痉挛或肠易激综合征。
3.并发症
便秘常引起人们情绪的改变,心烦意乱,注意力涣散,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并与下述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1 便秘常可导致肛结直肠并发症。长期的便秘可使肠道细菌发酵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异形增生,易诱发癌变。便秘引起肛周疾病如直肠炎、肛裂、痔等,因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患。较硬的粪块阻塞肠腔使肠腔狭窄及压迫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蠕动,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还可形成粪性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也可发生结肠憩室、肠梗阻、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 2.2 便秘也可诱发肠道外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影响大脑功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性生活障碍等。在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引
病理
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食物在空、回肠经消化吸收后,余下的不能再度吸收的食糜残渣随肠蠕动由小肠排至结肠,结肠黏膜再进一步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粪便一般在横结肠内逐步形成,最后运送达乙状结肠、直肠。直肠黏膜受到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质,再经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直肠,使直肠肌发生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紧接着腹肌与膈肌同时收缩使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以上即是正常的排便反射过程。如果这一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时均可导致便秘。以下因素都是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 ①摄入的食物或水分过少,使肠内的食糜残渣或粪便的量亦少,不足以刺激结肠的正常蠕动。 ②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 ③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使正常的肠蠕动受阻,导致粪便不能下排,例如肠梗阻或左半结肠癌。 ④排便反射过程中任何环节有障碍或病变时均可发生便秘,例如直肠黏膜机械性刺激的感觉减弱,盆腔神经、腰骶脊髓神经病变,肛门括约肌痉挛、腹肌及膈肌收缩运动减弱等。
临床诊断
1 医技检查 1.1 粪便检查: 应观察便秘者排出粪便的形态及有无黏液或血液黏附。直肠性便秘为大块质硬的粪便,由于常伴直肠炎症及肛门损伤,粪便常有黏液及少量血液黏附。中老年患者经常出现少量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大肠癌。结肠痉挛性便秘者,粪便坚硬呈块粒状如羊粪。肠易激综合征者常排出多量的黏液,但黏液中极少有红细胞、白细胞。 2 直肠指检:应仔细观察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3. X线钡剂灌肠检查及腹部平片: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结肠、直肠肿瘤、结肠狭窄或痉挛、巨结肠等病变的诊断有较大帮助,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蠕动)也可有较全面的了解。X线腹部平片如发现多个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4.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引起便秘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2 诊断依据 以排便间隔时间延长(3天以上l次),大便干结难解为主要临床表现。辨证分型: 2.1 热秘: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质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 2.2 气秘: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舌苔薄腻,脉弦。 2.3 虚秘 2.31 气虚: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挣则汗出短气,便后疲乏,大便并不干硬。舌淡嫩,苔薄,脉虚。 2.32 血虚: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涩。 2.4 冷秘: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2.5 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及工作情况,既往的患病史、手术史,特别是有无痔核、肛瘘及肛裂史,近来有无服药史,尤其是有无长期服用泻剂史。对中年以上患者,发生大便习惯改变,大便由每天1次或每2天1次,逐渐改变为每3天或数天1次者,应警惕有无左半结肠癌的可能。 3 容易误诊的疾病 3.1 结肠梗阻性便秘 3.11 除便秘外,患者常有腹胀、腹痛、恶心与呕吐等症状。 3.12 结肠肿瘤、肠粘连等慢性肠梗阻者,起病较缓慢,便秘呈逐渐加重,少数左半结肠癌患者大便还可变细;如系急性肠梗阻者,则起病多较急骤,病情较重,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较便秘更为严重;急性肠系膜血管梗死或血栓形成等缺血性肠病患者,也以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恶心与呕吐及便秘等症状,但患者常有血便。 3.13 腹部平片如发现阶梯状液平,则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帮助。 3.14 X线钡剂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发现息肉、癌肿等病变。 3.2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3.21 便秘常受到情绪紧张或忧虑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有阶段性的腹泻史,仅少数患者只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3.22 钡剂灌肠检查有时可发现部分肠段呈痉挛性改变,但肠壁光滑。 3.23 结肠镜检查有时发现肠镜通过痉挛肠管时较困难,且患者有疼痛等不适感,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3.3 张力减退性便秘 3.31 多见于老年人,有内脏下垂,或长期营养不良者。便秘系因肠蠕动功能减弱所致,其中不少患者有长期使用泻剂史。 3.32 口服钡剂检查时,见钡剂通过小肠、结肠的时间明显延长。 3.33 结肠转运时间测定。通常采用Bouchoucha方法,测定不透X线的标记物在结肠的通过时间(DTT),当标记物在72小时后仍未排出体外时,可考虑为慢传输型便秘。 3.34 结肠镜检查常无器质性病变。 3.4 直肠性便秘 3.41 多因有肛裂、瘘管、痔核等肛周病变,患者大便时有疼痛感,故而惧怕大便,久而久之缺乏便意,排便反射迟钝而发生便秘,使大便积聚在直肠内,每次大便较粗大且坚便,有时大便外面带有鲜血。 3.42 少数患者大便干结如栗子状,同时有左下腹隐痛,多系乙状结肠痉挛所致。 3.43 肛诊时可发现肛周痔核、肛裂及肛瘘等病变。 3.44 钡剂灌肠时可见到痉挛的结肠呈狭窄状,但肠壁光滑无缺损。 3.45 直肠、肛门内压力测定及直肠内肌电图测定。当压力或肌电图出现异常,则有利于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 3.45 结肠镜检查除见到肛周病变外,直肠及上端结肠均无器质性病变
预防
1.便秘预防:因为粪便主要是由食物消化后构成的,所以通过饮食调节来防治大便秘结是简单易行的方法。首先要注意饮食的量,只有足够的量,才足以刺激肠蠕动,使粪便正常通行和排出体外。特别是早饭要吃饱。其次要注意饮食的质,主食不要太精过细,要注意吃些粗粮和杂粮,因为粗粮、杂粮消化后残渣多,可以增加对肠管的刺激量,利于大便运行。副食要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因为正常人每公斤体重需要90~100mg纤维素来维持正常排便。可多食青菜、韭菜、芹菜、蕃芋等。因为纤维索不易被消化吸收,残渣量多,可增加肠管内的容积,提高肠管内压力,增加肠蠕动,有利于排便。还有就是要多喝水,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因出汗多,呼吸量大,水分消耗多,肠管内水份必然被大量吸收,所以要预防大便干燥就得多喝水。早饭前或起床后喝一杯水有轻度通便作用。足量饮水,使肠道得到充足的水分可利于肠内容物的通过。另外可有意多食含脂肪多的食品,如核桃仁、花生米、芝麻、菜籽油、花生油等,它们都有良好的通便作用。 2.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个人都有各种习惯,大便也不例外,到一定的时间就要排便,如果经常拖延大便时间,破坏良好的排便习惯,可使排便反射减弱,引起便秘,所以不要人为地控制排便感。对经常容易发生便秘者一定要注意把大便安排在合理时间,每到时间就去上厕所,养成一个良好的排便习惯。 3.积极锻炼身体:活动、活动,大便自通。散步、跑步,作深呼吸运动、练气功、打太极拳,转腰抬腿、参加文体活动和体力劳动等可使胃肠活动加强、食欲增加,膈肌、腹肌、肛门肌得到锻炼;提高排便动力,预防便秘。经常劳动的农村老年人很少便秘,而懒于活动,养尊处优的城市老年人便秘者较多,说明了这个道理。 4.及时治疗有关疾病:有关疾病的治疗对预防大便秘结亦有一定的作用。如过敏性结肠炎、大肠憩室炎、结肠肿瘤、结肠狭窄;甲状腺功能低下 糖尿病;子宫肌瘤;铅、汞等金属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