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从胆囊排入十二指肠的胆汁和其它肠液混合,通过幽门,逆流至胃,刺激胃粘膜,从而产生的炎症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主要为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以及幽门功能失常和慢性胆道疾病等,胆汁反流性胃炎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胆汁反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本综合征的发生首先要有幽门 功能丧失或幽门关闭不全的基本条件,如在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胆汁可直接返流入胃。
单纯胆汁直接接触胃粘膜一般不引起损害但可通过其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胆盐与胃酸结合可增强酸性水解酶的活力破坏溶酶体,膜溶解脂蛋白而破坏胃粘膜的屏障碍作用H+逆向弥散增加进入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刺激肥大细胞而释放组胺后者又刺激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最终导致胃粘膜炎症糜烂出血胆汁与胰液混合后胆汁中的卵磷脂与胰液中的磷酸酯酶A起作用而转化为溶血卵磷脂如返流入胃也可造成胃粘膜屏障的损害。
胃泌素可刺激胃粘膜细胞增殖以加强其屏障作用防止H+的逆向弥散但在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胃泌素分泌减少约50~75%这可能是本综合征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胃切除术后胆汁返流入胃是常见现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发生症状其发病原因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胃排空障碍,返流液在胃内滞留时间长pH升高,残胃中需氧菌及厌氧菌更易生长这些细菌可使胆盐游离而引起胃粘膜炎症从而出现症状,②胆酸成分改变Gadacz发现胆酸成分正常者不发生症状而去氧胆酸明显增高者常有症状,③胃液中存有细菌,有症状患者的胃液中都有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假单胞菌使用强力霉素可减轻症状;而无症状者的胃液中均无细菌存在,④胃液中钠浓度,钠浓度超过15mmol/L者易发生胃炎而钠浓度低于15mmol/L者无胃炎。
临床症状
胃部饱胀感或不适,往往饭后加重,或有胃痛,或胃部发凉,可伴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胃振水音、肠鸣、排便不畅、食欲减退和消瘦等;严重的还可有胃出血,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发生首先要有幽门功能丧失或幽门关闭不全的基本条件,如在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胆汁可直接返流入胃;某些病人并无手术史十二指肠内容物,可通过关闭不全的幽门返流入胃引起返流性胃炎;胆囊切除后储存胆汁的功能丧失,胆汁持续流入十二指肠,如通过关闭不全的幽门而返流入胃同样可以引起返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方法
胆汁中的胆酸盐、碳酸氢盐,十二指肠液中的卵磷脂、胰蛋白酶类等,如果安安分分呆在十二指肠中,原是消化脂肪、蛋白质必不可少的“成员”;如果它们因各种原因倒(反)流到胃内,就成了一群地地道道的“破坏分子”,临床上将其引起的胃炎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因为反流流体呈碱性,也称为碱性反流性胃炎。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如消灭“入境之敌”。为便于记忆,不妨将其最新治疗方法称为几种“打”法:
关门法
原来在胃和十二指肠交界区有一压力增强的环形肌肉圈,医学上称之为幽门括约肌,平时它紧闭着,不让十二指肠内的流体(包括胆汁)反流入胃,只在胃中食物已消化完半时,才适时开放,使食糜得以进入肠内进一步消化。如果各种原因使幽门括约肌压力下降而关闭不严,或十二指肠出现了逆向蠕动,坏分子们得以乘隙而入,酿成病变。某些药物通过加强调控神经肌肉的作用,可使幽门括约肌关严:如吗叮啉,10毫克/次,日3—4次;普瑞博思5—10毫克/次,日3—4次;胃复安10毫克/次,日3—4次;任选其一均可。但应注意须餐前15—30分钟服,服用时间不得少于2周。门关严了,反流自可减少。
驱逐法
胆汁等一旦进入胃内,如能加强胃的蠕动,使这些“不速之客”没有和胃粘膜接触的机会就被赶出“大门”,自然就不会损害胃粘膜;同时还能加强十二指肠的正向蠕动,减少其病态的逆向蠕动,有利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前面所述的那几种常用药就有这种功能。
收编法
既已入胃,设法在胃内加以处置,有如“就地收编”。思密达是一种双四面氧化硅、单八面体氧化铝组成的无机盐,它的片层状结构(很像我们常吃的威化饼干)和非均匀性电荷分布,使思密达既具有很大的吸附面积,又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它通过本身金属离子的螯含作用吸附胆盐,通过聚合作用清除有毒的溶血性卵磷脂 (引起胃炎的“罪犯”之一)。思密达还能覆盖在受损伤的胃粘膜上,隔离有害因素的侵害,恢复粘膜的屏障功能。它不被吸收入血,故不会产生金属中毒,服法: 1袋3克,倒入50毫升温水中摇匀如牛奶状服用,无异味。
以上诸法如能恰当配合使用得当更好。一部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在胆系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以及胆囊切除术后等)、一些十二指肠疾病(如幽门管或十二指肠溃疡、胃次全切除术后等),应针对性的加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