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胃的生理功能与导致本病发生的病因,其发病机制可归纳为:肝气犯胃、湿热壅滞、阴寒内盛、气滞血瘀、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胃失和降。
(一)肝气犯胃
脾胃的消化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作用。肝气条达,疏泄通畅,则脾胃升降适度,健运不息。若肝气疏泄不及或太过,则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而且还能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为呕逆嗳气,在中为脘腹胀满疼痛,在下为便秘)。另外,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引胁肋、日苦吞酸、纳食不化等肝胃不和之症,系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乘克脾胃;或脾胃虚弱而招致肝木来克所致。如《素问·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血证论》也说:“木之性主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症,在所难免。”
(二)阴幕内盛
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脾胃阳虚,寒自内生等原因,导致阴寒内盛.凝滞胃肠,壅滞气机,阻遏脾阳而导致…系列病症的出现。阴寒凝滞胃肠,首在阻碍气机,气化难行,水湿不利,营血郁滞。阴寒凝滞于胃,则其腐熟水谷的功能可明显减退而出现口淡乏味、口涎清冷量多、食入不化等症;胃寒气滞,血行减缓而瘀滞,收引脉络而致脉络拘急,不通则痛,故多出现较剧烈的胃脘冷痛,得温痛减之症。阴寒凝滞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之功失常,则可出现肠鸣、脐腹冷痛、泄泻等症。阴寒凝滞大肠,传化失司,则可出现大便稀薄,甚或大便清冷、完谷不化等症。阴寒凝滞于脾,运化升清失于温煦,则可出现腹胀纳差、脘腹疼痛得温痛减、面白肢冷等病症。
(三)胃热亢盛
无论是感受火热之邪,还是由于郛郁化热、气郁化火、或阴虚火旺,均可导致热邪壅滞胃脘,进而壅滞气机或伤津化燥,出现胃脘灼痛、嘈杂返酸、消谷善饥或饥不欲食等表现。正如朱丹溪《脉因证治》所说:“郁而生热,或素有热,虚热相搏,结郁于胃脘而痛。”其提出胃脘痛属热之说。
(四)温浊壅滞
无论是感受湿热、寒湿之邪,还是湿浊内生,均可导致湿浊壅滞中焦脾胃的病理变化。内湿的产生,多由于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素体肥胖,痰湿过盛,使脾的运化输布功能障碍,导致水湿痰浊停积,壅滞中焦脾胃。湿性粘滞,阻遏脾胃气机,出现口腻口甜、纳呆、脘腹痞满或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泄泻等症。寒湿中阻,可出现脘腹痞闷胀痛,口淡食少,泛恶欲吐等症;湿蕴生热,形成湿热致病,可灼伤胃肠血络,耗损正气,出现身热不扬、胃脘痛、大便脓血或便血,甚或造成气阴两伤。湿浊壅滞脾胃,尤易累及肝胆,致使脾胃肝胆同病。脾胃肝胆气滞,胆汁分秘排泄不畅,出现胁腹胀满或疼痛、口苦口腻等。
(五)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之气运行迟滞,结滞不通,同时伴有营血运行失畅,血聚成瘀,瘀结胃络。胃肠气机郁滞,瘀血阻闭,临床常表现为胃脘剌痛、拒按,舌暗红而有瘀斑等症,若络脉损伤,血溢脉外,则可见出血,如呕血、便血。气滞多由肝气郁结所致;气滞可致血瘀,另外“久病皆可入络”,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提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故气滞血瘀的病理机制在本病特别是日久迁延不愈时极富诊断治疗意义。
(六)胃阴不足
胃属燥土,多病阴虚。胃中津液充足,源泉不竭,腐熟水谷,协助脾之运化。若胃阴不足,津伤气少,燥气横作,胃失柔润,影响受纳和降之功,运化失常。胃阴不足多由热
病后期,邪热久留,或久病不复,消烁阴液所致,可见口干喜饮,胃脘部烧灼隐痛,嘈杂时作,舌红苔光剥或无苔(即所谓之“镜面舌”,是胃阴亏竭的典型舌象)。
(七)脾胃虚弱
饥饱失常、思虑劳累,或禀赋不足、久病失调,均可导致脾胃之气损伤。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职,则胃受纳腐熟乏力,而出现口淡无味、纳呆痞闷、胃脘隐痛、呕吐清涎、神疲乏力等表现。如《景岳全书》谓:“然胃强则寒不能侮,而寒能胜之,总由脾气之弱耳。”故脾胃虚弱是本病病机演变的必然结果。
(八)胃失和降
本病病位在胃,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所以“胃失和降”是本病发病的病机关键。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邪犯胃肠、湿浊壅滞、气滞血瘀,均可导致胃气受阻,胃络失和,胃气失于和降,进而饮食在胃内久留难化,每易出现脘腹胀满、脘痛不舒、嗳气频频、恶心呕吐等症。
所以本病的治疗首先应针对“胃失和降”这一关键病机,以调和胃气为主。再根据不同病因、病机而配合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