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发病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增;早期症状多不明显,通常在腺体发生萎缩之后才出现明显的胃炎症状,但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病程中可出现以下临床表现。
(一)上腹痛
因为胃粘膜发生慢性炎症变化,当受到其他因素如饮酒、吸烟、有刺激性食物等刺激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上腹痛,多不规律,一般为弥漫性上腹灼痛、隐痛或钝痛,少数病例可呈剧痛或上腹绞痛,个别病例可出现明显上腹绞痛并向背部放射,甚至可误诊为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少数患者可因情绪波动、气候改变、饮食不当而引起明显的反复上腹痛,进餐后疼痛加剧,随着胃内食物的消化、排空,上腹痛症状逐渐减轻。
(二)腹胀
由于患者胃的容受性舒张机能障碍,虽进食不多,但仍觉过饱,上腹胀满。腹胀发生于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尤其进食不易消化食物及易发酵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制品以及高蛋白食物)较为明显。约75%萎缩性胃炎有腹胀症状。
(三)消化不良症状
由于胃粘膜发炎、排空及蠕动减弱,胃内食物消化功能降低,发作期患者多有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由于胃粘膜炎症或萎缩,胃腺体减少,造成分泌障碍。胃酸分泌减少,胃蛋白酶的分泌也相应随之减少,可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此外再加上神经体液调节障碍、胃动力学等一系列因素改变,而致食欲不振。
(四)恶心呕吐
炎性胃粘膜在受到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的刺激及胃肠道过度膨胀或胃动力学障碍,加之收缩高峰波频度增加或胃电节律起搏点异位,胃逆蠕动发生等,常可引起恶心呕吐。排除胃内容,呕吐前常出现流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节律不整等自主神经兴奋的症状。通常萎缩性胃炎呕吐较多见,约占50%。
呕吐可使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但长期剧烈呕吐会影响进食和正常消化活动,并使大量消化液丢失,严重时可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
(五)呕血及黑便
本病可引起胃出血,这可能因为原发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而致牯膜屏障破坏,一日遇到轻微刺激,如胃酸、胆汁反流、饮酒、药物或应激因素等便可引起胃粘膜溃烂及浅溃疡而出血。一般出血时可无症状而突然发生,有时仅为大便潜血或黑便,据一组胃窦萎缩性胃炎的分析约10%的病例引起出血,这可能是那些原因不明无症状或少症状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一部分。
(六)便秘与腹泻
大约50%萎缩性胃炎有腹泻,可能由于胃酸缺乏,食物在胃内未经充分消化。此外,胃酸分泌减少时胰腺的外分泌也受影响,故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可引起胃源性腹泻。大便常含有中性脂肪、未消化的肌纤维与淀粉颗粒。胃源性腹泻多表现为腐败性消化不良,大便次数增多,多在晨起或餐后症状明显,大便常呈深褐色而带泡沫状,糊状便为主,并有恶臭。
(七)消化性溃疡病样症状
部分患者有明显上腹痛、剑突下或胸骨后痛,可放射到肩背,颇似十二指肠溃疡或穿透性溃疡。疼痛可有规律性,但无溃疡病样的周期性。
(八)贫血
可为缺铁性贫血或臣幼红细胞性贫血,前者因长期营养不良,铁剂补充不足所致,后者因内因子缺乏致维生素B12减少所致。一般为轻至中度贫血,表现有头晕、乏力、眼结膜色淡、面色萎黄、甲床色淡或苍白。
(九)全身症状
病程较长时,患者多有疲乏无力、消瘦、头晕、腰痛、口角裂痕,偶有感觉异常、麻木及舌痛,甚至有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症状不明显时常易误诊。
二、体征
(一)上腹压痛
上腹多有弥漫性压痛,轻重不等,范围较广泛。
(二)全腹压痛
常有全腹压痛。有时压痛甚重,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
(三)舌质厦舌苔的改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时,典型的患者可有急性舌炎。舌面及舌背呈鲜红色。有时舌面及舌边缘可有浅溃疡,有舌乳头萎缩和舌面光滑。严重者可有舌萎缩。
(四)消瘦及营养不良
由于长期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吸收障碍.故体质多较差,逐渐消瘦,且出现皮肤粗糙、脱发、反甲及指甲粗糙不平等营养不良的表现。
由于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故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凡有上述表现者,应做进一步的检查。
第二节 常见并发症
萎缩性胃炎病程长,进展缓慢,临床中以单纯性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发病者较为少见,萎缩性胃炎多与其他胃病相间为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并发症。同时可伴有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癌、上捎化道出血等。
一、浅表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最易伴发粘膜的浅表性炎症。90%以上的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多由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因此多表现出浅表性胃炎的症状,以上腹部疼痛多见,半数以上与进食有关,也有的患者与气候变化,突然的转冷等有关。并常伴有胃脘的堵闷,恶心,甚至呕吐,嗳气,反酸.胸骨柄后或胃脘的烧灼感,食欲不振,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等。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的严重性与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的关系,而与病变的活动性有关,临床中萎缩性胃炎症状明显者,多同时伴有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处于活动期,而其组织学变化程度却不严重。
二、胃溃疡
胃溃疡的发生与胃酸分泌的多少关系不大,主要是这种病人的胃粘膜具有缺陷,使得氢离子自胃腔反向弥散进入粘膜。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酸分泌是减少的,其并发胃溃疡的机会似不应多。但中国人的萎缩性胃炎是局灶性的。而且常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同在,存在明显的炎症刺激,加上萎缩部位粘膜变薄,抗腐蚀作用下降,使得氢离子自胃腔反向弥散进入牯膜,在此基础上亦可发生溃疡。这种病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并发溃疡以后,原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变化,变得以胃痛为主.或胀痛并见,以进食后更为明显。总之,胃部症状失去原来特征时应考虑有胃的并发症出现、应及时进行胃镜硷查,以免延误诊治。
三、上消化道出血
萎缩性胃炎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并不少见,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牯膜萎缩变薄,血管显露,易受胃液、食物等侵袭而破裂出血。②在萎缩的基础上合并局部浅表糜烂性胃炎,粘膜糜烂出血。一般萎缩性胃炎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不大,不象溃疡病引起的出血那样严重,但偶有大出血。以黑便为主要表现,若出血量大时可突然呕血,并伴周围循环不足表现,如头晕、心悸、黑蒙、出汗,甚则休克。确定胃炎包括应激情况下的急性胃粘膜糜烂引起的出血,主要依靠急诊胃镜,应在24~48小时内进行。
四、胃息肉
胃息肉是临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胃息肉病人常伴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但多见于胃窦,单个或多个。约80%~90%病人伴有低酸或无酸。胃息肉可发生恶变,息肉增生与萎缩性粘膜病变有关,而腺瘤样息肉可认为是癌前期病变。如息肉表面粗糙、充血、出血或溃疡,提示有继发性炎症或恶变可能,小的无症状的息肉需定期随诊,应定期进行胃镜和组织学检查随访,以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息肉直径>2cm时,应手术切除。
五、贫血
萎缩性胃炎可伴发两种贫血。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即恶性贫血,是由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内因子抗体,此抗体与内因子结合后阻止内因于与维生素B12结合,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的必需物质,其不足则易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患者具有贫血的一般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血象红细胞计数偏少,血色素低于120g/L,而红细胞体积增大。②缺铁性贫血,其成因较多,一是慢性失血所致,二是萎缩性胃炎患者食欲差,铁及营养成分不足引起,三是由于胃酸缺乏,影响铁的吸收所致。其临床表现有一般贫血的症状和体征,血象检查红细胞和血色素均偏低,而红细胞的体积偏小,故又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六、胃癌
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许多学者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期疾病。据追踪观察,本病10年左右发展成胃癌者约占2%一3%,而在胃癌高发区为6%,经10~20年随访,平均胃癌发生率为10%。要注意及早发现早期胃癌,对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广泛重度肠化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者,应加强胃镜和病理随访。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肠腺上皮化生.与胃癌的美系非常密切。有学者观察到微小癌灶多见于肠腺化生区,并见到由化生上皮移行至癌的过程。在胃癌高发区,肠腺上皮化生和肠型胃癌均较多见,而且均以胃小弯和胃窦部发生率最高。有人报道伴有肠腺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在高增殖率和增殖区向粘膜表面扩展等方而,均与胃癌十分相似,即胃癌好发于增殖活跃的细胞群体。在萎缩性胃炎的进展期中,增殖区有逐渐向粘膜表面扩展的趋势,其扩展频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提示从萎缩性胃炎的良性增生到组织的恶性增生到胃癌的发生问,有增殖区逐渐扩大以致呈弥漫性的变化过程。病理组织学研究也证明癌旁上皮细胞化生率比胃的其他良性病变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