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病因中包括病毒、细菌、饮食习惯、药物及各种理化因素等。近年来由于胃镜的推广使用,临床上慢性胃炎诊断的准确率大为提高。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炎患者常见有上腹饱胀不适、反酸、嗳气,甚至恶心、呕吐等,病情多不相同。
一、生活调理
精神紧张是慢性胃炎的促发因素,情绪不安和急躁,容易引起胃粘膜病变和功能障碍。所以应尽可能地避免情绪上的应激反应,解除紧张情绪。平时要做到遇事不怒,事中不急,急中不愁,保持性情舒畅。
慢性胃炎患者应戒酒、戒烟。采用少量多次进餐,胃部不适症状会有所好转。同理,细嚼慢咽也可以减轻症状。
减轻体重可能会减少胃炎的发病率。因为,超重会导致腹压及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增大。同样道理,不要穿束腰过紧的衣服。
饭后适量的运动,如以正常步速行走2公里到3公里,可以帮助消化,减少症状,但不宜立刻进行剧烈运动。
饭后不要立即弯腰或卧床,这些体位可以促使胃酸反流。由于大多数人在夜间睡眠时都会分泌较大量的胃酸,因此在睡觉前至少3小时内应避免进食。为了避免睡觉是胃液反流,患者可以将床头抬高15厘米,这样躯干和胃部上部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就会抬高,胃液的反流就会减少。如果抬高床头不方便,可以做一个楔形的枕头,将患者身体上部抬高,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饮食调养
饮食原则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节制食量,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全面营养,不偏嗜五味(酸、甜、苦、辣、咸)
饮食定时定量,每日3餐或加餐均应定时,间隔时间合理。胃炎急性发作时,少食多餐,每日6到8餐。
注意营养平衡,供给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物,有利于保护胃黏膜和提高其防御能力,并促使粘膜修复。
饮食宜软、温、缓,烹调宜用蒸、汆(cuan)、煮、熬、烩等方法。进食时,要从容不迫,食物在口腔内充分咀嚼后慢慢咽下,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以有利于消化。要注意四季饮食温度的调节,脾胃虚寒者尤应禁食生冷食物。
在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应以饮食调理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以无渣流食或流质饮食为宜,每日6到8餐。病情稳定后仍以半流食为主,以巩固疗效。
慢性胃炎合并出血,若出血量多,可暂禁食1到2日;少量出血或出血则止的患者,病情稳定后酌情进全流质饮食,每日6到8餐,以无糖牛奶、米汤为宜。注意饮食温度,防止过热引起再出血。待出血停止后再进半流食,每日6餐,一咸为主。
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宜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米、面、肉类、蛋类等酸性食物,还可在每餐前服用人工胃液(胃蛋白酶合剂),或进餐时加用醋类酸性调料,以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对高胃酸的患者应多吃蔬菜、水果等碱性食物。
常食酸牛奶。酸牛奶是经过发酵的牛奶,它不仅保持原有的营养素,还含有丰富的乳酸菌,有助于消化,对慢性胃炎是适宜的。